2000年7月21日 星期五

蓮荷開啟生命錦囊----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記事

 ◆◇讀者迴響◇◆

  蓮荷開啟生命錦囊----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記事

    吳珍慧女士(本院地球所副研究員陳中華先生之眷屬)

                  我相信我們曾是一塘共生的蓮
                  在黑黑亮亮的泥土中恣意成長
                    在和風中交換彼此的願望

      拉著三歲小女兒的腳踏車,陪她在日落之前走訪一段四分溪畔,
    是我生命中最鮮活的時光。我們母女最愛悠閒地欣賞季節在空間中
    的輪替,仔細觀察四分溪欄杆上不同種類蜘蛛的姿態,撿拾水黃皮
    的種子,抬頭細數歸巢的白鷺鷥,這樣的親子分享讓我們的心十分
    細緻與豐富。在生化所轉角往活動中心的路上,本來也是我們另一
    個駐足的點,因為有實驗田阿公所種的蘿蔔與豌豆花。當夏天快開
    始時,一位開著挖土機的叔叔將這塊地整平,由於小女兒對大自然
    的歡喜和好奇,促使我們開始對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的自然觀察學
    習,也因此結識了一些熱愛大自然的人們。

      大概是孩子的心較純淨吧,小女兒只要騎車經過,總會用她那明
    亮的眼睛尋覓著張叔叔沾滿泥土黝黑的身影,只要張叔叔在我們都
    有許多問題請教他,他那豐富的知識及赤子之心總會讓我們母女滿
    載而歸,後來才知道他是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的秘書長張文賢先生。
    他們承接了院裡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的工程計畫,其中包含了觀景
    蓮荷區,這是台灣最珍貴的濕地區與一些稀有的台灣水生植物區。
    於是牽著女兒小手,我們用微笑留住水聲與草香,用眼承接日日在
    夕陽下工作的進度,因此女兒也被喚作「小監工」。叔叔教我們去
    觀察農舍旁小榕樹上石牆蝶的幼蟲,植物所陳宗憲老師教我聽白腹
    秧雞和紅冠水雞的叫聲,觀賞細白小傘花的冇骨消引來的蜂蝶。日
    夜蓮池中不同層次的色彩與姿態,從水面下到水面上植物的花,葉
    與昆蟲間因時間天候的變換所啟動的四度空間生命形態,這一連串
    動態的變化不斷吸引四周的物種,例如豆娘、薄翅蜻蜓、黑框蟾蜍,
    以及原來住在隔壁水田中的紅冠水雞,同時也吸引人們的駐足與讚
    嘆,盼望每個路過的人可以在蝌蚪扭動的身驅中重拾兒時歡悅的心
    情:黑框蟾蜍蹦跳出來時也許是大人與小孩掉落滿地的童心,而夜
    間薄翅蜻蜓在蓮花下羽化的剎那也許是我們等待以久的自由吧!

      我們很高興結識了多位大自然的捍衛勇士,以專業及關懷付諸行
    動將這一珍貴錦囊開啟,為了將日漸被文明吞噬的大自然重建在我
    們身邊,您可在晨光中或夜深時看見他們在觀察與工作,他們不只
    用心也用生命真實地關愛這片土地。只是在實驗池的生態平衡的維
    護上,最困難的恐怕還是被不知情的民眾放入一些外來物種而造成
    破壞。想想幾個月前的荒蕪到現在一片生意盎然,如同在生命原有
    的模式中加注另一種精彩的生命力,我們能不用心學習去珍惜愛護
    它嗎?

      希望對大自然的關懷與行動能在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上不斷地實
    踐,感謝院裡建立這樣的珍寶並提供了一個彌足珍貴的生態教室與
    想像空間,在這裡每個人可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一個屬於自己心靈的
    窗口。其實院裡還有許多充滿生命趣味的角落,您都可以用心用眼
    用耳去收留記錄,每天、每季、每年的點點滴滴,讓大自然與我們
    生命的認同連結點就由這一塊實驗池展開,就如同陳宗憲老師所說
    的,希望院裡不只是一個工作地方而已,讓大家對中研院有一份情
    感與認同,感謝他提供了極具生命張力的珍貴照片。

      我僅以生澀粗淺的文字記錄對這項工程計畫的感恩與支持,期待
    因為這片水生植物生態區的建立不僅可以提供給更多蟲魚草花棲息
    處,也讓院裡的同仁們在工作或研究累了時出來紓發內在的壓力與
    策動靈感,更使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學習記錄我們曾經擁有過的童年,
    教他們由無盡豐盈的自然中觀察生態的消長尋找生命的答案與安定。
    或許,下回您也可以陪著孩子或家人由水的源頭大葉石菖莆開始,
    迎著草香細細觀看這一路的生命演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