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29日 星期五

~中研隨筆~ 院區內紅冠水雞的近況~ 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陳宗憲撰

 ◆◇中研隨筆◇◆

  院區內紅冠水雞的近況


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陳宗憲 過去兩年,紅冠水雞總是在院區實驗水田整地時,在田內現蹤築 巢,並在插秧期前後產卵。每年配合兩期水稻繁殖兩次。因為小水 雞總是在水稻長得茂密時長大,一直無法觀察小水雞是否順利成長, 在水稻收割後又去了哪裡。 今年由於景觀生態池的開闢,增加了食物和遮蔽的地方,紅冠水 雞在第一期水稻開花時就遷移到荷花池靠近睡蓮池處築了今年第二 個巢,六隻小水雞在第一期水稻還沒收割時就已孵化出來,提供了 難得的觀賞機會。 黑色的小水雞在出生後就會游泳,前兩個星期的活動範圍都在荷 花池和睡蓮池。餵食的急迫性使得親鳥必須在睡蓮池覓食,小水雞 也常常出來搶食,吸引了許多同仁和附近居民觀賞。水雞雖然沒有 蹼,游泳的本領和姿勢和鴨子類似,許多小朋友在第一次看到時都 大叫「鴨、鴨」。 在小水雞出生後一週,鳥巢附近曾被闖入而造成一隻小水雞的死 亡。剩下五隻在親鳥的帶領下,漸漸將白天的活動範圍移到生態池 和水稻田。傍晚時總還會回到荷花池,在睡蓮池露面,滿足了圍觀 群眾後再進入荷花池過夜。 碧利斯颱風吹垮了荷葉,小水雞安然無恙,在八月中已能完全自 立,中秋節前已經會飛了。牠們的食物包括了昆蟲、蝌蚪、花、草 種和福壽螺等。至完稿為止,牠們在傍晚時仍回到荷花池,晚上常 常以睡蓮葉子為餐桌啄食福壽螺,留下滿葉的螺殼。 碧利斯颱風過後,兩隻親鳥曾試著在生態池中央的浮島及草叢築 巢,但因狗群常衝下去戲水而放棄。牠們最後還是選擇回到水田中 央,利用稻草及野草圍成一個新巢,在中秋節前已產下九個卵,預 計在九月底或十月初就會孵出來。因為水稻已經長得很密,將無法 觀察到今年第三批小水雞剛孵出的樣子。但因秋天的食物不如夏天 充足,覓食的壓力仍然可能迫使小水雞到生態池餵食,讓大家有機 會繼續觀賞。 在紅冠水雞移到荷花池初期,雖然曾發生有人欲捕捉水雞而被總 務主任制止的事件,觀賞水雞的大小朋友漸漸都能遵守秩序,和水 雞維持良好的互動,完成了很好的生態教育。在這期間,中研社區 的義工朋友們幫了很多的忙。他們在十月二十八日院區開放時,還 會在景觀生態池旁義務幫忙解說。只要我們能夠繼續努力維持健康 的生態環境,保持友善的觀賞態度,明年極有可能看到更多的紅冠 水雞家庭。

2000年9月22日 星期五

濕地中的繽紛生命 —「中研院生態池生態之旅」李遠哲院長演講詞

 中研院週報0788                             2000年9月22出版

 ◆◇特別報導◇◆

  濕地中的繽紛生命 —「中研院生態池生態之旅」李遠哲院長演講詞

    活動時間:八十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星期六)下午2:30~5:30
    活動地點:本院動物研究所及生態池
    主辦單位:中研社區協進會、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

      中研社區的理事長、非常活潑的主持人、楊里長、社區各位朋友、
    尤其小朋友及他們的媽媽和極少數在場的爸爸們:

      剛才我們在外面看紅冠水雞的照片,我就問:「水雞爸爸也餵食
    嗎?」有人說:「很少!爸爸比較不負責任,都在外面跑,餵食的
    都是媽媽!」今天的集會帶小朋友來的也都是媽媽,我在這兒向媽
    媽們表示敬意,也希望小朋友能渡過很快樂的一天。

      我們常在問:今天大部分的人住在大都會裡面,住在水泥造的大
    樓公寓裡面,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是很自然?大半的人可能不曉得
    什麼叫「自然」,但是我們如果想一想:我們的祖先—─當然我講
    的祖先可能是你們的祖父、曾祖父,或者幾千年前的祖父,或者人
    類開始的五十萬年或幾百萬年前的祖先—─到底怎麼樣過生活?我
    想大家都相信,我們的祖先都在綠油油的森林、大河、海的旁邊這
    種大自然環境中成長。當我們看到綠色森林和綠地,心裡會感覺非
    常快樂,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的基因就是在這種環境裡面發展
    下來的。但是,在過去幾百年之內,人類社會卻有很大的變化,人
    口迅速增加並往大都會集中,住宅很密集,高樓大廈愈來愈多,大
    家就像住在蜂巢和螞蟻窩裡面,漸漸地綠色從大自然消失了,而我
    們就生活在非常不自然的環境裡面,所以我常覺得我們是很可憐的。
    我小時候,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躲避盟軍轟炸,有兩年住在山
    上沒有上學,就在大自然環境裡面渡過非常愉快的兩年。我每次回
    想在過去六十幾年的歲月,這是我最快樂、最值得回味的兩年。讀
    中學時也一樣離不開大自然,每次傍晚到頭前溪旁看夕陽西下,看
    鳥在飛翔,心裡無比的快樂!現在每次談到我們生活的大自然,有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祖先怎麼生活過來的?他們是跟各種
    動物、植物、昆蟲、鳥類、蛇、爬蟲類一起生活過來的。所以我們
    常說,其實在生命的世界裏,不管動物、植物,我們都是一家人,
    但是人類為了生活,卻把很多與我們相依為命的動、植物都排擠掉
    了。目前我們最擔心的是,這樣下去,人類能存活多久呢?我們如
    果沒有為人類在地球永續的發展做更多的努力,我們將來的日子可
    能不會太長。

      這次中央研究院為了塑造一個能使民眾接近自然的濕地,特別利
    用植物所稻田裡的一個角落,在今年三月份請台北市自然生態教育
    基金會為我們在這裡規劃了這座水生植物生態池,為原生地遭受破
    壞的本土性植物提供了一個境外保育的良好地點。這裡交通便利,
    人文背景也很不錯,我們在這裡創造一個戶外的濕地生態解說教室,
    希望每位到這裡參觀的民眾,除了欣賞荷花、蓮花的優雅外,也能
    夠對本土濕地的生態有深一層的認識,進而珍惜自然環境中各種不
    能缺少的生態系統。我們生態池的規劃內容包括:本土水生植物區、
    陸生植栽區、溝渠生態區、荷花區、蓮花區等五個大主題區。目前
    在這裡生存的物種,有紫蘇、田字草、水毛花、台灣萍蓬草等五十
    多種水生植物。

      老實說我能認出的水生植物是很有限的,還得慢慢去學。這裡除
    了有垂柳、金毛杜鵑、穗花棋盤腳等十三種陸生植物外,已經發現
    了六種蛙類、六種蛇類,有的有毒,要小心。另有三十種蜻蜓、七
    隻紅冠水雞,以及螢火蟲、紅娘華、龍蝨等各種水生昆蟲。目前不
    管什麼時候到生態池,都會看到很多人在參觀,除了觀看生態特色
    外,紅冠水雞帶小雞的有趣畫面也是大家視覺的焦點之一,這是生
    態平衡現象的呈現。

      當然,這個美麗的景觀是要有很多人做維護工作的。我們很高興,
    在這社區及院區裡有一群關切生態的人士組成種子義工營來進行環
    境教育解說及維護的工作。我期盼大家能從社區保育觀念出發,使
    這些種子義工們既是土地使用者,也是生態保育的執行者以及保育
    成果的分享者。在座每位的熱情參與,正是為了這份相同的理念相
    聚一堂,共同討論、分享濕地中種種繽紛的生命,以及這一切帶給
    我們的啟示,並將這份喜悅,讓周遭每一位朋友分享,重新省思那
    俯拾皆是的大自然,諦聽人與大地的對話。

      陳宗憲教授昨天寄給我一張照片,可以看到紅冠水雞媽媽(不是
    爸爸)在餵小雞。他在信上說:「觀察紅冠水雞也可以得到一些啟
    示!」這是他給我的信,在此公開希望他不要見怪。他說:「以前
    常見親鳥從田埂最陡峭處由水稻田跳回生態池,或者不走平坦的路
    由生態池走回荷花池,而是跳躍一公尺高的石壁自己回去,留下一
    群擠成一團跳不上去的小鳥,總覺得親鳥很不負責任。」不久,他
    見到小水雞不但可跳上最陡峭的田埂,還可輕易越過一公尺高的假
    石壁,才體會親鳥的用心。我們也常見媽媽看到小朋友跌倒了馬上
    說:「喔!小寶貝不痛,不痛,不要哭。」但是如果是紅冠水雞媽
    媽看見了,牠可能會說:「不對,不對,不應該這樣做。小孩子跌
    倒了要讓他們試著自己站起來,要告訴他們站起來再走。」我們一
    輩子會碰到很多困難,但碰到困難沒關係,能夠站起來往前走才會
    成功。

      我希望今天我們除了從大自然裡面學習,同時也能藉由社區活動
    的過程中大家互相認識,畢竟我們都是一家人。在現代社會裡面社
    區是個大家庭,每個份子要互相幫忙,攜手並進,我們才會有希望。
    謝謝大家!                         (錄音整理:葉秀蘭女士)

2000年8月15日 星期二

從蛰伏到脫胎換骨_記生態池

從蛰伏到脫胎換骨_記生態池 

經濟所助研究員黃瑞萌                                               2000年8月13日

機個月前挖土機開始在稻田的一角活動時,擔憂了好一陣子,深怕

又有一塊戟接近自然的土地會因為人們以建設為名行破壞之實而消

失。一直到木棧步道出現,才感覺到:這回好像有點不一樣。

然後看見高高低低的土丘與坑洞間,東一株、西一叢似曾相識的樹

與草相繼出現,在盛夏赤炎炎的光下,看著他們一個個垂頭喪氣的模

樣,真擔心這些植物們熬不過這個夏天。再然後,疏疏落落的蓮花與睡

蓮聯袂而來,每天清晨與夜晚,越來越多人駐足在木棧道上,伴著蓮花

起落·綠意漸漸在土丘與坑洞間彌漫開來,紅冠水雞擴張了它們可以嬉

戲的處所。最後,在日漸茂盛的荷塘邊看到三兩朵昂揚挺立的小黃花

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濒臨絕種的台灣萍蓮草。到這時我

才真的相信:這回真的不一樣。

八月十日在中研社區辦的水生植物生態池種子解說員培訓課程中,

代劉姥姥進了大觀圈,才了解自然生態教育基金在這塊十分

空間中所作的楼地多樣化的努力。在荷塘後看起來不起眼的本土水生植

物景觀區中,有圆菜澤瀉、田字草、精草等五十幾種因棲地遭破壞而

濒臨絕種的植物聚集在這裡,原來這裡的一草一木、蜻蜓、蝴蝶都跟你

我一樣,是由這個島嶼的地、水、火、風所共同化育的。

偷偷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那天晚上,我們看到了三隻早熟的螢火蟲。

從现在開始到九、十月間螢火蟲的幼蟲正在這裡孵化,成長。所以,在

十一月之前,如果你在晚上開車從活動中心附近出來,请量避開沿著

生態池的路,因為螢火蟲的幼蟲最怕燈光的驚擾,讓我們的溫柔護著螢

火蟲的幼蟲「一瞑大一时」

2000年7月21日 星期五

人與狗的競爭

 ◆◇讀者迴響◇◆

  人與狗的競爭

    民族所臨時助理 王薇綺

      院區內的流浪狗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因為「狗數」實在越來越
    龐大、勢力越來越不容忽視;牠們甚至已經侵犯到人的活動空間,
    危及到人的安全保障。

      每次在辦公室工作到夜晚,走出本(民族)所,就是一堆狗在門
    外守候,牠們或是對我虎視眈眈,或低聲悶吠,甚至有的起身在我
    身邊走動。我不知道下一步是不是就撲上來咬我一口?總是要如此
    心驚膽跳的一路走過「瘋狗陣」一直到出了本院大門。

      日昨我開車上班,車子將駛近本所門前時,四隻狗就一路追著我
    的車子,鳴吠叫囂,馬路上人來人往的,牠們視若無睹,幸好我總
    是隨時帶著防身的「防狼液」噴槍,這時也只能緊握在手中保命了。

      請重視這個問題,這不是我個人才會碰上、才有的困擾,中研院
    對於流浪狗沒有一個合理的管理辦法嗎?

    駐警隊說明:

    一、對於院區內捕捉野狗乙事,一直有贊成及反對的聲音。駐警隊
        為第一線執行單位,在接獲同仁反映有野狗聚集危害安全之虞
        時,處理方式是電告環保局捕犬隊來院捕捉,或由本隊同仁予
        以驅散或誘捕,但有些野狗相當機靈,確實捕捉不易。

    二、呼籲愛狗人士不要在院區內餵食野狗,以免野狗聚集索食,既
        造成院方困擾,又易遭捕捉之命運。

蓮荷開啟生命錦囊----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記事

 ◆◇讀者迴響◇◆

  蓮荷開啟生命錦囊----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記事

    吳珍慧女士(本院地球所副研究員陳中華先生之眷屬)

                  我相信我們曾是一塘共生的蓮
                  在黑黑亮亮的泥土中恣意成長
                    在和風中交換彼此的願望

      拉著三歲小女兒的腳踏車,陪她在日落之前走訪一段四分溪畔,
    是我生命中最鮮活的時光。我們母女最愛悠閒地欣賞季節在空間中
    的輪替,仔細觀察四分溪欄杆上不同種類蜘蛛的姿態,撿拾水黃皮
    的種子,抬頭細數歸巢的白鷺鷥,這樣的親子分享讓我們的心十分
    細緻與豐富。在生化所轉角往活動中心的路上,本來也是我們另一
    個駐足的點,因為有實驗田阿公所種的蘿蔔與豌豆花。當夏天快開
    始時,一位開著挖土機的叔叔將這塊地整平,由於小女兒對大自然
    的歡喜和好奇,促使我們開始對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的自然觀察學
    習,也因此結識了一些熱愛大自然的人們。

      大概是孩子的心較純淨吧,小女兒只要騎車經過,總會用她那明
    亮的眼睛尋覓著張叔叔沾滿泥土黝黑的身影,只要張叔叔在我們都
    有許多問題請教他,他那豐富的知識及赤子之心總會讓我們母女滿
    載而歸,後來才知道他是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的秘書長張文賢先生。
    他們承接了院裡水生植物生態實驗池的工程計畫,其中包含了觀景
    蓮荷區,這是台灣最珍貴的濕地區與一些稀有的台灣水生植物區。
    於是牽著女兒小手,我們用微笑留住水聲與草香,用眼承接日日在
    夕陽下工作的進度,因此女兒也被喚作「小監工」。叔叔教我們去
    觀察農舍旁小榕樹上石牆蝶的幼蟲,植物所陳宗憲老師教我聽白腹
    秧雞和紅冠水雞的叫聲,觀賞細白小傘花的冇骨消引來的蜂蝶。日
    夜蓮池中不同層次的色彩與姿態,從水面下到水面上植物的花,葉
    與昆蟲間因時間天候的變換所啟動的四度空間生命形態,這一連串
    動態的變化不斷吸引四周的物種,例如豆娘、薄翅蜻蜓、黑框蟾蜍,
    以及原來住在隔壁水田中的紅冠水雞,同時也吸引人們的駐足與讚
    嘆,盼望每個路過的人可以在蝌蚪扭動的身驅中重拾兒時歡悅的心
    情:黑框蟾蜍蹦跳出來時也許是大人與小孩掉落滿地的童心,而夜
    間薄翅蜻蜓在蓮花下羽化的剎那也許是我們等待以久的自由吧!

      我們很高興結識了多位大自然的捍衛勇士,以專業及關懷付諸行
    動將這一珍貴錦囊開啟,為了將日漸被文明吞噬的大自然重建在我
    們身邊,您可在晨光中或夜深時看見他們在觀察與工作,他們不只
    用心也用生命真實地關愛這片土地。只是在實驗池的生態平衡的維
    護上,最困難的恐怕還是被不知情的民眾放入一些外來物種而造成
    破壞。想想幾個月前的荒蕪到現在一片生意盎然,如同在生命原有
    的模式中加注另一種精彩的生命力,我們能不用心學習去珍惜愛護
    它嗎?

      希望對大自然的關懷與行動能在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上不斷地實
    踐,感謝院裡建立這樣的珍寶並提供了一個彌足珍貴的生態教室與
    想像空間,在這裡每個人可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一個屬於自己心靈的
    窗口。其實院裡還有許多充滿生命趣味的角落,您都可以用心用眼
    用耳去收留記錄,每天、每季、每年的點點滴滴,讓大自然與我們
    生命的認同連結點就由這一塊實驗池展開,就如同陳宗憲老師所說
    的,希望院裡不只是一個工作地方而已,讓大家對中研院有一份情
    感與認同,感謝他提供了極具生命張力的珍貴照片。

      我僅以生澀粗淺的文字記錄對這項工程計畫的感恩與支持,期待
    因為這片水生植物生態區的建立不僅可以提供給更多蟲魚草花棲息
    處,也讓院裡的同仁們在工作或研究累了時出來紓發內在的壓力與
    策動靈感,更使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學習記錄我們曾經擁有過的童年,
    教他們由無盡豐盈的自然中觀察生態的消長尋找生命的答案與安定。
    或許,下回您也可以陪著孩子或家人由水的源頭大葉石菖莆開始,
    迎著草香細細觀看這一路的生命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