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科學月刊的三個互動面向
我與科學月刊的互動大致分為三個面向:養成的沃土、回饋的機制及展望的天地。
養成的沃土是指我大學畢業在高中教書到現在,科學月刊提供了各類的科學訊息
,幾乎每一篇我都咀嚼、享受了。
回饋的機制是指在中央研究院任職一段時間之後,我有想要把自己所得所感
的一些訊息傳播出去的念頭,因此我參與撰稿編輯等工作,讓大眾能增長科學
的生活態度。尤其當我們的環境遭到破壞的時候,更積極地藉著專題討論,來
喚醒大眾從事天人合一境界的認知與行動。
展望的天地是指人的生命價值、生命意義在哪裡?科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也
是處理事務的方法,就以最近的八八水災為例,國人到底對台灣的自然環境有
多少的認識?有多少人學會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落實的策略?
◎教育偏重於知識傳遞,所可能衍生的後遺症
台灣國民的科學素養為什麼這麼低落?這當然與教育有關。因為我們的教育偏
重於知識的傳遞,而不是知識的建構,更沒有導引怎麼做有智慧的選擇與有效
的落實。科月當然不只是做知識的傳遞,可是,知識的建構、導引智慧且有效
率的生活這三個面向仍然不足。該怎麼突破?
前些日子許多人都反對教改的“建構數學”,但科學知識也是由嘗試錯誤建構
出來的,為什麼對“建構”這兩個字視如洪水猛獸?最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建構的
方式不一樣,老師在評量的時候不知道怎麼給出一個標準。事實上人生本來就
沒有標準,所以行行出狀元,所以才會有各種不同的、創新的科學研究與科學
成果的產生。不幸的是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一切卻要定於一、要標準
化,自然無法指導孩子怎麼建構。
以八八水災為例,百年來超記錄的豪大雨量,在教科書、報告文獻都沒有提
到過,求學過程中,公務員沒有被教過怎麼處理,而自己又沒有建構出解決
問題的能力,很遺憾地,出了這種教科書以外的狀況,就無解了。這個水災
對台灣全國各級政府與百姓而言,是建構台灣科學防災體系最寶貴的機
會。
◎"錯誤"是建構"避免錯誤"的必經過程
落實面就更加的困難,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向都只奬勵那最後完美的
結果,過程中的付出、心血,沒受到獎勵。科月常常也報導一些學程的建構發
展歷史,在這些過程中有失敗,接著再從失敗裡展出新的面向。科學研究成果
之所以能造福人群,就是因為有履敗履戰的過程,能夠一步步的做得更好。如
果我們整個社會只強調最後的完美,卻沒能認同、接受過程中的失敗,又
如何深入談如何避免錯誤?如何提高效能?大家都知道「失敗為成功之母」
,但是整個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都不允許失敗、不給予失敗的機會,學生
怎麼能夠像白老鼠一樣學會嘗試錯誤、最終避免錯誤的建構過程呢?
◎科學與自然美育必須融合,人類社會才能趨於完美
最後想談的是,科月應該更加的與社會、人類文化等做結合。我們常常把生
活的面向做多層面的切割,認為物理、數學、化學這些是科學的,經濟、
政治、文學等是另外一個世界。C.P. Snow所說的“兩種文化”在台灣也沒有
交集,人就永遠是不完美的。希望科學月刊多報導這一方面,除了增加台灣環
境自然面向,也讓文化取向的人能夠多瞭解自然面向;常常舉辦兩群人的座談
,將會激發出更全方位的、可以展望未來的、人該有的價值之生活型態。
文/陳章波(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
( 本文轉載自.... 科學月刊 / 「老科月」專欄.2009年10月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